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体检 > 体检指标 > 正文

看看心血管疾病检查的常见项目

发布时间: 2012-05-15 09:2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近几年,伴随着科研进展,不少新的心血管健康检查项目在临床崭露头角,如何对众多的检查项目进行正确选择,是患者所关注的问题。

心血管疾病检查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危险分层、治疗方案选择以及预后判断中都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可选择的检测类别有: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检测、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检测、心力衰竭和心脏功能检测。

冠脉疾病的危险因素检测——血脂组合 除常用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四项外,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增加测定载脂蛋白AI(ApoAl)、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HDL-C代表HDL携带胆固醇的代谢状态,而ApoAl反映HDL的颗粒数,二者不能相互替代。Lp(a)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AS)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Lp(a)水平高的患者,大多呈家族聚集性,与遗传密切相关。

同型半胱氨酸(HCY) HCY水平升高与遗传因素和营养因素有关。现认为HCY反应性的增高是引起血管壁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与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发生率和死亡增高有关,目前国内外逐渐把它作为心血管疾病临床常规检查指标。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hs-CRP是用高灵敏度的方法检测的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大量研究证实,hs-CRP可能是比LDL-C更有效的独立的心血管疾病预测指标。个体hs-CRP的观测值应取两次(最好间隔2周)检测的平均值。hs-CRP可对表观健康的人群预示未来发生脉管综合征的可能性,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则是预后指标。心肌梗死后的hs-CRP水平预示未来冠心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和梗死面积无关。

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检测——对于急诊胸部不适疑为心肌梗死的患者,目前临床多根据症状、心电图结合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CK)、CK-MB质量浓度(CK-MBmass)、肌红蛋白(Mb/Myo)及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T等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这些标志物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心肌梗死发作后释放入血,若在血中发现这些物质水平升高则表明有心肌损伤存在。

心肌肌钙蛋白(cTn) cTn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坏死时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的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分层中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正取代CK-MB成为“金标准”。cTn特别有利于诊断迟到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UAP)、心肌炎的一过性损伤。

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 目前多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酶活性,特异性差,干扰多,有条件的实验室建议测定CK-MB质量浓度。CK-MB质量浓度检测值至少有2次超过特定的参考值范围上限(第88百分位值)说明存在心肌损伤,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动态监测及疗效观察。

肌酸激酶(CK) 急性心肌梗死时总CK活性升高显著,约在梗死后4~6h升高,24h达峰值,如无并发症3~4日恢复正常。

肌红蛋白(Mb/Myo) 肌红蛋白是目前较好的早期标志物,该指标灵敏度高,峰值早,与心电图结合能提高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有效率,肌红蛋白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梗死,但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是除外急性心肌梗死很好的指标,有助于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观察有无再梗死或梗死再扩展,如频繁出现增高,提示原有梗死仍在延续,是溶栓治疗中判断有无再灌注的较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评价心脏功能的检测——脑钠肽(BNP)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BNP是诊断慢性心力衰竭和评价心脏功能的最佳心肌标志物,尤其可鉴别诊断心源性还是肺源性心力衰竭,BNP不高特别有助于排除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诊断。国内外研究资料和本实验室研究资料显示,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随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是评价心功能的敏感指标,是严重心力衰竭患者一年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但检测BNP并不是诊断心力衰竭的必要条件,不能替代目前常用的各种辅助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

内皮素(ET) 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血管活性肽,对心血管起主要作用的是ET-1,可引起血管收缩,尤以冠状动脉最为敏感,研究显示:ET-1在心力衰竭患者明显升高,其增高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指标选择示例:

HCY:对于那些血脂正常,胆固醇又不高的人群;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家族史人群;有早期(<50岁)冠心病、脑血管和或外周血管病症状的人群,应进行血浆HCY检测以预测冠脉疾病风险。

cTn:对非ST段抬高的疑似ACS的患者应进行cTn的测定。如就诊时检测为阴性,则应于6~9h和12~24h内再次采血,动态检测cTn。如果检测值超过参考范围上限(第99百分位值),预示存在心血管事件的危险。进行心肌损伤诊断时,如果没有条件检测cTn,可以检测CK-MB和CK。

BNP:对有相应的临床症状、疑为心力衰竭的患者,有助于确立心力衰竭的诊断。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常见的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这些疾病多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遗传、环境和生理因素密切相关,及时预防和治疗对健康至关重要。以下内容将从原因分析和处理建议两个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应对心血管疾病。一、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1...[详细]
发布于 2024-12-18

最新推荐

出血时间延长可见于哪些疾病
出血时间延长可见于哪些疾病
出血时间延长可能提示血小板异常或血管功能缺陷,常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1、血小板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所致,表现为皮肤瘀点、鼻出血...[详细]
2025-07-07 05:49
经期时间长达15天怎么回事
经期时间长达15天怎么回事
经期时间长达15天可能由内分泌失调、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凝血功能障碍、黄体功能不全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妇科检查与激素水平评估明确病因。1、内分泌失调:长期精神压力或过度节食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常见于多...[详细]
2025-07-07 05:24
出血时间延长常见于哪些疾病
出血时间延长常见于哪些疾病
出血时间延长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主要与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血管壁异常等因素有关。1、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典型代表,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免疫性血小板...[详细]
2025-07-07 05:00
出血时间延长的临床意义如何
出血时间延长的临床意义如何
出血时间延长通常提示止血功能异常,可能由血小板减少、血管性血友病、阿司匹林使用、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或肝功能异常等因素引起。1、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初期止血功能受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可导致血小板生成...[详细]
2025-07-06 17:00
出血时间超过多长时间为延长
出血时间超过多长时间为延长
出血时间超过9分钟为延长。正常出血时间通常为2-8分钟,延长可能提示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性血友病、服用抗凝药物等因素。临床判断需结合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1、血小板减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数...[详细]
2025-07-06 16:35
一旦流血就止不住的病叫什么
一旦流血就止不住的病通常与凝血功能障碍有关,主要包括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维生素K缺乏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1、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由于凝血因子Ⅷ或Ⅸ的缺失导致血液无法正常凝固。患者轻微外伤后...[详细]
2025-07-06 16:10
出血时间正常值为什么不一样
出血时间正常值为什么不一样
出血时间正常值差异主要与检测方法、个体生理差异、药物影响、疾病因素及操作规范有关。不同医疗机构可能采用IVY法、Duke法或自动化仪器检测,标准范围存在天然差异。1、检测方法差异:出血时间测定存在IVY法2-9分钟、Duke法1-3分钟及模...[详细]
2025-07-06 15:45
热门推荐 点击排行
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