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体检 > 热门话题 > 常规体检 > 正文

哪些是常规体检的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 2011-09-27 20:06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很多人对自己的健康非常重视,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医院做一下常规检查,但是很多人对常规体检的注意事项布什很了解,下面就让专家为大家讲解一下常规体检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做血压 测血压前要休息十至十五分钟,全身放松。测血压时要使上臂充分暴露,卷上的衣袖不能过紧,保持平静呼吸,不说话。

心电图检查 躺在检查床上,露出手腕、脚踝及前胸,保持安静,平静呼吸。戴手表者,应暂时将手表摘下。

超声 肝、胆、胰超声检查前,应禁食八小时以上。做膀胱、前列腺超声应憋尿使膀胱充盈。女性做阴式妇科超声检查,应避开月经期;做腹式妇科超声检查,应憋尿使膀胱充盈。

X线胸片 不要穿有扣子或金属饰物的内衣。检查时要脱去外衣,摘下项链等饰物,以免造成伪影。怀孕或可能受孕的女性,请事先告知医护人员,不能做X线检查。

留取尿标本 用医院提供的干净的一次性容器,一般保留“中段尿”。尿液标本留取后要马上送检。女性月经期不要做尿常规检查。

留取粪便标本 取标本时要从粪便内部挑取,存放于清洁的便盒内。如果大便有问题(黏液、脓血、黑便等),请留取异常部分。女性月经期不宜做粪便常规检查。

抽血 抽血时,应尽量放松,以免因恐惧导致血管收缩,增加采血难度。抽血后,应用消毒干棉球在针孔稍下方按压5分钟,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肿。

以上就是为大家讲解的常规体检的注意事项,大家对常规体检的注意事项应该有所了解了吧,如果对常规体检的注意事项还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

详情可登录常规体检专题 http://exam.fh21.com.cn/cg/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常规体检有哪些注意事项
常规体检有哪些注意事项
现在人们对身体的健康是越来越重视了,很多人都会去医院做一些常规体检,但是很多人对常规体检注意事项并不是很了解,下面就让专家为大家讲解一下常规体检注意事项有哪些。常规体检注意事项1、抽取静脉血之前,为更准确地测定血脂成分及血清中的酶类,患者应禁食禁水12~14小时,以避免进食对血脂...[详细]
发布于 2011-09-28

最新推荐

入职体检检查哪几项
入职体检检查哪几项
入职体检通常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胸部X光、心电图、腹部B超等项目,具体检查内容可能因用人单位要求或行业差异略有调整。1、血常规血常规检查主要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详细]
2025-10-05 17:00
男性性功能障碍吃什么药
男性性功能障碍吃什么药
男性性功能障碍可遵医嘱使用他达拉非片、枸橼酸西地那非片、盐酸伐地那非片、十一酸睾酮软胶囊、复方玄驹胶囊等药物。男性性功能障碍可能与血管异常、激素水平异常、心理因素、神经损伤、慢...[详细]
2025-10-05 16:35
白带清洁度lll严重吗
白带清洁度lll严重吗
白带清洁度Ⅲ属于异常情况,可能提示存在阴道炎症或感染,建议及时就医检查。白带清洁度是妇科检查中评估阴道微环境的重要指标,通常分为Ⅰ-Ⅳ度,Ⅲ度表明阴道菌群失衡或存在病原体侵袭。...[详细]
2025-10-05 15:45
50多岁女性体检要检查什么
50多岁女性体检要检查什么
50多岁女性体检建议重点筛查妇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及肿瘤标志物,主要包括乳腺超声、宫颈癌筛查、骨密度检测、血脂血糖检测、胃肠镜等项目。1、妇科检查绝经期女性需定期进...[详细]
2025-10-05 15:20
ab和ab型血是什么血型
AB型和AB型血属于ABO血型系统中的AB血型。AB血型是红细胞表面同时存在A抗原和B抗原的血型,血清中不含抗A或抗B抗体。AB血型在ABO血型系统中属于较为稀少的血型,约占全球人口的5%左右。这种血型的形成由基因决定,当个...[详细]
2025-10-05 14:55
城阳入职体检去哪里
城阳入职体检去哪里
城阳入职体检可前往城阳区人民医院、城阳区中医院、城阳区妇幼保健院等公立医疗机构,或选择具备资质的民营体检中心如美年大健康、慈铭体检等。入职体检项目通常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详细]
2025-10-05 14:31
男性性功能障碍怎么治疗
男性性功能障碍怎么治疗
男性性功能障碍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该症状通常与心理压力、血管病变、神经损伤、激素水平异常、慢性疾病等因素相关。1、生活方式调整...[详细]
2025-10-05 14:06
热门推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