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12项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碱酯酶、总胆汁酸等项目。这些指标能综合反映肝脏的合成、代谢、解毒及排泄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当肝细胞受损时,该酶会释放入血导致数值升高。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等疾病均可引起异常。检测时需空腹8-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后采血。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心肌和肝脏中含量较高,其升高常见于急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也可见于心肌梗死。该指标常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联合分析,两者比值对鉴别肝病类型有参考价值。
总蛋白是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总和,反映肝脏合成功能。营养不良、慢性肝病、肾病综合征等可导致总蛋白降低。检测前应避免高蛋白饮食,长期输液治疗者需告知
白蛋白由肝脏合成,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运输物质的功能。肝硬化、慢性肝炎等会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严重时可能引发腹水。白蛋白半衰期较长,短期肝损伤可能不会立即影响其水平。
球蛋白包括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等,其升高常见于慢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炎症性疾病。球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倒置是肝硬化的特征之一。部分血液系统疾病也会引起球蛋白异常。
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其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溶血、肝胆疾病或胆道梗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会出现短暂升高。检测前需避免食用含胡萝卜素的食物。
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其升高主要见于胆管结石、胆管癌等胆汁淤积性疾病。该指标有助于判断黄疸类型,显著升高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陶土样便等症状。
间接胆红素由红细胞分解产生,未经过肝脏代谢。溶血性贫血、Gilbert综合征等疾病可导致其升高。检测时需注意避免标本溶血,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
碱性磷酸酶存在于肝脏、骨骼等组织中,儿童生长发育期可生理性升高。病理性升高常见于胆汁淤积、骨肿瘤等疾病。孕妇及骨折愈合期也会出现该指标上升。
γ-谷氨酰转肽酶对酒精性肝病和胆道疾病较敏感,长期饮酒者该指标常明显升高。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也可能引起异常。轻度升高可能无须特殊处理,但需定期复查。
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其活性降低反映肝脏储备功能下降,常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等。有机磷农药中毒时该酶活性会急剧下降。检测前应避免使用琥珀胆碱等药物。
总胆汁酸是评价肝实质损伤的敏感指标,其升高提示肝细胞摄取或排泄功能障碍。妊娠期胆汁淤积症患者该指标明显升高。空腹检测可减少饮食对结果的影响。
肝功能检查前需空腹8-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检查结果异常时应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腹部超声、病毒学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日常应注意规律作息,避免滥用药物,控制酒精摄入,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脏问题。对于慢性肝病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