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体检 > 体检知识 > 正文

怀疑血压高做什么检查

发布时间: 2025-03-28 07:24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怀疑血压高时,需尽早进行血压测量,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全面评估是否患有高血压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建议包括:动态血压监测、血液生化检查、心脏和血管影像学检查等。1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监测最基础的是测量静息状态下的血压,若多次测量血压≥140/90mmHg,即为高血压的初步诊断标准。部分人群血压波动大或存在“白大衣高血压”仅在医院检测升高,建议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它能更准确反映日常生活中血压的变化规律。2血液生化检查血液检查是诊断和排查高血压病因及其对身体潜在损害的重要手段。包括:①血脂检查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评估是否合并高脂血症;②血糖检测,用于筛查高血糖或糖尿病;③肾功能检查如血清肌酐、尿素氮,判断肾脏是否受损;④血钾、钠离子水平,排查是否为继发性高血压。3心脏和血管影像学检查高血压长期存在可能引起心脏和血管异常,因此可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是否有左心室肥厚,或者通过颈动脉超声评估动脉硬化情况。可用眼底检查判断高血压对微小血管的影响。若确诊高血压,需依据病因采取干预措施。①药物治疗: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ACEI如贝那普利、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②生活方式干预: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怀疑惊厥该做什么检查
怀疑惊厥该做什么检查
怀疑惊厥该做什么检查呢,其实惊厥这种疾病是非常严重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它,惊厥都是发生在小孩子身上的,而且多数都是常见的急性病,当惊厥发作的时候,症状表现就是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惊厥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危及生命或可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而且影响小儿...[详细]
发布于 2017-09-04

最新推荐

什么中药减肥最快最有效不反弹
什么中药减肥最快最有效不反弹
中药减肥需兼顾健脾祛湿、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清热通便、温阳化气五大方向,搭配合理饮食和运动可减少反弹风险。1、健脾祛湿:脾虚湿盛型肥胖表现为肢体困重、大便黏腻,常用白术、茯苓、薏苡仁配伍。白术30克煎水代茶可增强运化功能,茯苓薏米粥每日早餐...[详细]
2025-05-10 14:46
什么是产后风中医怎么治疗
什么是产后风中医怎么治疗
产后风是中医指产妇因气血亏虚、外感风寒湿邪导致的关节疼痛、畏寒怕冷等症状,治疗需补气血、祛风散寒,方法包括中药调理、艾灸疗法、膳食调养、推拿按摩、适度运动。1、中药调理:产后风核心病机为气血两虚兼风寒痹阻,常用方剂有独活寄生汤补肝肾、祛风湿...[详细]
2025-05-09 08:34
卡了小鱼刺会自己消失吗
卡了小鱼刺会自己消失吗
卡在喉咙的小鱼刺可能自行脱落,也可能需要医疗干预,具体取决于刺的位置、大小及个体差异。常见处理方法包括观察等待、家庭急救、耳鼻喉科就诊、内镜取出、预防措施。1、观察判断:小鱼刺卡喉后,先停止进食并轻咳,部分细小鱼刺可能被气流带出。若刺痛感持...[详细]
2025-05-05 22:12
吞了鱼刺几天算没事
吞了鱼刺几天算没事
鱼刺卡喉后若72小时内无不适症状且吞咽正常,通常可视为安全,但需警惕迟发性并发症。观察症状变化、及时就医、避免错误处理、了解风险因素、掌握家庭应急措施是关键。1、观察期判断:鱼刺卡喉后24-48小时是危险期,若出现持续疼痛、吞咽困难或发热需...[详细]
2025-05-05 19:01
什么病很急但不严重
突发性但可自愈的疾病多为功能紊乱或轻微感染,常见情况包括急性胃肠炎、偏头痛发作、过敏性鼻炎、体位性低血压以及过度换气综合征。1、急性胃肠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表现为呕吐腹泻伴腹痛。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症状持续超48...[详细]
2025-05-05 16:21
辅酶q10与血压
辅酶q10与血压
辅酶Q10可能有助于调节血压,尤其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辅酶Q10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够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少氧化应激,从而对心血管健康产生积极影响。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补充辅酶Q10、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辅助控制血压。1、辅酶Q1...[详细]
2025-05-05 12:39
血压高怎么降到正常
血压高怎么降到正常
血压高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等方法降低到正常水平。遗传、环境因素、生理变化、疾病等都可能引起高血压,及时干预是关键。1、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个体患病的风险会增加。对于这类人群,建议...[详细]
2025-05-05 11:35
热门推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