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体检可以发现部分癌症,但存在局限性,需结合专项筛查提高检出率。常规项目、影像检查、肿瘤标志物、高危人群筛查、定期随访是核心手段。
1、常规项目:基础体检中的血常规、尿常规可能发现血液系统肿瘤或泌尿系统异常信号。肝功能异常可能提示肝癌风险,需进一步做腹部B超或CT确认。便潜血阳性需结合肠镜排查结直肠癌。
2、影像检查:胸部X光可发现2cm以上肺部占位,低剂量螺旋CT对早期肺癌更敏感。乳腺彩超能检出80%的乳腺癌,40岁以上建议联合钼靶检查。甲状腺B超可发现毫米级结节,恶性比例约5%-15%。
3、肿瘤标志物:AFP升高与肝癌相关,PSA异常提示前列腺癌风险,CA125对卵巢癌有提示作用。但存在假阳性可能,需结合影像学复查。胃癌筛查建议增加胃蛋白酶原检测。
4、高危人群:长期吸烟者每年需做低剂量CT,乙肝携带者每半年查AFP和肝脏超声。有家族遗传史人群可进行BRCA基因检测。40岁以上人群建议增加胃肠镜项目。
5、定期随访:体检发现可疑结节需3-6个月复查对比变化。肠息肉患者应每1-3年复查肠镜。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需每月监测数值变化趋势。
体检机构通常提供多种癌症筛查套餐,如肺癌早筛套餐包含低剂量CT和肿瘤标志物七项,价格约800-1500元。消化系统肿瘤筛查建议选择无痛胃肠镜组合,费用在2000-3500元之间。女性两癌筛查可包含HPV检测和乳腺钼靶,年度检查预算控制在1000元左右。体检发现异常时,三甲医院肿瘤科可提供多学科会诊服务,PET-CT等进一步检查费用约7000-10000元,部分项目已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日常保持均衡饮食,减少腌制食品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降低多种癌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