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酸与丙酮酸是两种不同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区别在于化学结构、代谢途径及生理功能。
丙酸C3H6O2为饱和脂肪酸,含羧基;丙酮酸C3H4O3为α-酮酸,含酮基和羧基。丙酮酸作为糖代谢中间产物,可转化为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而丙酸需经丙酰辅酶A羧化酶作用进入代谢。
丙酮酸产生于糖酵解,参与线粒体能量生成;丙酸主要由肠道菌群分解膳食纤维生成,通过甲基丙二酰辅酶A途径代谢。异常积累时,丙酮酸提示线粒体功能障碍,丙酸升高常见于甲基丙二酸血症。
丙酮酸调节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影响ATP合成;丙酸作为短链脂肪酸,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并抑制病原菌。临床检测中,血丙酮酸评估能量代谢,粪便丙酸反映肠道微生态平衡。
丙酮酸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参考值0.03-0.1mmol/L;丙酸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正常值<5μmol/L。两者升高时需分别排查遗传代谢病或菌群失调。
丙酮酸血症患者需补充硫胺素、限制支链氨基酸;丙酸血症需低蛋白饮食并补充左卡尼汀。新生儿筛查可早期发现这两种代谢异常。
日常饮食中,酸奶等发酵食品含丙酸,运动后补充丙酮酸前体如苹果酸可能提升耐力。检测异常时应结合尿有机酸分析、基因检测明确病因,避免高脂饮食加重代谢负担,适度有氧运动改善线粒体功能。
2025-02-10
2025-02-10
2025-02-10
2025-02-10
2025-02-10
2025-02-10
2025-02-10
2025-02-10
2025-02-10
2025-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