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是血液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特异性标志物,主要用于血栓性疾病的筛查和监测,临床意义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评估。
D-二聚体检测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一线筛查手段,当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凝血系统时,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生成D-二聚体。数值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阴性结果可基本排除急性血栓。治疗需结合影像学确认,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全身微血栓形成导致D-二聚体异常增高,常超过5000μg/L。需动态监测数值变化,同时检查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治疗需处理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重症患者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外科手术后D-二聚体会生理性升高,但持续增高可能预示血栓形成风险。关节置换术后3天数值达峰值,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预防性抗凝可采用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药物预防选用阿哌沙班或达肝素钠。
妊娠期D-二聚体水平随孕周递增,正常分娩后48小时达峰值。异常增高需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羊水栓塞,子痫前期患者数值常超过标准值3倍。治疗需根据病情使用低分子肝素,监测胎儿脐动脉血流。
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升高提示高凝状态,胰腺癌、肺癌患者阳性率达80%。化疗期间需定期检测,预防血栓可用那屈肝素钙。肿瘤相关血栓需长期抗凝,注意出血风险评估。
日常需保持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饮食增加深海鱼类、纳豆等抗凝食物,限制动物内脏等高脂饮食。检测前避免剧烈运动,采血时压脉带使用不超过1分钟。老年人群建议每年筛查,长期卧床者需进行下肢气压治疗。数值异常时应完善血管超声、CT肺动脉造影等检查,由专科医生综合判断。
2021-08-12
2021-08-11
2021-08-11
2021-08-11
2021-08-11
2021-08-11
2021-08-10
2021-08-10
2021-08-10
202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