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偏高可能与白血病相关,但更多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肝病、抗凝药物使用、自身免疫疾病或维生素K缺乏。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数值偏高提示凝血因子Ⅷ、Ⅸ、Ⅺ等缺乏或活性降低。治疗需明确病因,如血友病需补充相应凝血因子,肝病则需保肝治疗,药物因素需调整抗凝方案。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可能因释放促凝物质导致APTT延长,但需结合D-二聚体等检查判断。确诊需骨髓穿刺,治疗采用维A酸联合砷剂或化疗,严重出血时输注血小板或新鲜冰冻血浆。
肝硬化患者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APTT常伴随PT延长。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丙酚替诺福韦、肝移植评估,必要时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纠正凝血功能。
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直接干扰凝血过程。监测INR值调整剂量,严重出血时可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维生素K拮抗华法林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可能产生抗磷脂抗体,导致假性APTT延长。治疗需免疫抑制剂泼尼松、羟氯喹,血栓形成时使用低分子肝素。
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西兰花摄入,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磕碰出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肝病患者限制酒精摄入,服用抗凝药者需避免外伤。出现牙龈自发出血、皮下瘀斑等异常应及时血液科就诊,完善凝血四项、骨髓象等检查明确诊断。
2024-07-21
2024-07-21
2024-07-21
2024-07-21
2024-07-21
2024-07-21
2024-07-21
2024-07-20
2024-07-20
202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