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溶液渗透压导致失水或吸水主要依据渗透压差、细胞膜通透性、溶质类型、浓度梯度及生物体调节机制五个关键因素。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高于细胞内时,水分从细胞内向外移动导致细胞失水;反之则吸水。渗透压差可通过冰点下降法或蒸汽压法测量,临床常用血浆渗透压计算公式2×血钠+血糖+血尿素氮评估。
细胞膜对溶质的选择性通透影响水分移动。例如尿素可自由通过膜,其浓度变化不引起持续渗透压差;而钠离子受钠泵调控,形成的渗透压差可长期维持水分定向转移。
有效渗透溶质如葡萄糖、甘露醇因无法自由穿透细胞膜,能产生持续渗透效应;无效渗透溶质如乙醇可快速平衡内外浓度,仅短暂影响水分分布。
渗透压与溶质浓度呈正比。高渗性脱水时血清钠>145mmol/L提示失水,低渗性脱水<135mmol/L表明吸水过量。尿液渗透压测定可辅助判断肾小管浓缩功能。
机体通过抗利尿激素调节肾小管水重吸收,口渴中枢调控饮水行为。脱水时血浆渗透压>295mOsm/kg刺激ADH分泌,促使水分保留;反之<280mOsm/kg抑制ADH引发放水。
日常监测需结合血液电解质、尿比重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失水常见于高热、糖尿病高渗状态,表现为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吸水过量多见于心肾功能不全,出现水肿、体重增加。建议定期检测血钠、尿渗透压,高温环境或运动后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避免一次性过量饮水导致低钠血症。肾功能异常者需严格控制水分摄入,必要时进行渗透压监测指导治疗。
2021-09-08
2021-09-08
2021-09-08
2021-09-08
2021-09-08
2021-09-08
2021-09-08
2021-09-08
2021-09-08
202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