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和血小板偏低可能由营养缺乏、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补充营养、抗感染治疗、免疫调节、骨髓功能支持或调整用药等措施。

铁、叶酸或维生素B12摄入不足会导致造血原料缺乏,表现为红细胞体积减小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长期偏食、消化道吸收障碍患者易出现此类情况,需通过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食物补充,严重时需口服铁剂或注射维生素B12。
病毒性肝炎、HIV等慢性感染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EB病毒感染还可能引发噬血细胞综合征。这类患者常伴有发热、肝脾肿大,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监测网织红细胞计数和炎症指标。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疾病会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和红细胞抗体,引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溶血性贫血。典型表现为皮肤紫癜、黄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主要治疗手段。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穿刺可见造血细胞显著减少。这类患者需接受造血生长因子治疗,严重者需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化疗药物、氯霉素、磺胺类等药物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通常在用药后2-3周出现血象下降。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输注红细胞或血小板支持治疗。

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变化,血小板低于30×10⁹/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时需及时就医。日常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和含铁食物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长期服用可能影响造血功能药物者,应每1-2个月复查血常规。老年患者出现持续血细胞减少需警惕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可能,建议完善骨髓活检等检查。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