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由化学毒物接触、电离辐射、病毒感染、药物副作用及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发病机制涉及造血干细胞损伤、骨髓微环境异常及免疫系统攻击造血组织。
长期接触苯类化合物是明确致病因素,这类物质通过破坏造血干细胞DNA导致骨髓衰竭。职业暴露人群如油漆工、橡胶制品生产者风险较高,家庭装修中劣质材料释放的苯也可能诱发疾病。部分杀虫剂、染发剂含苯衍生物,频繁接触可能增加患病概率。
大剂量放射线可直接杀伤造血干细胞,核事故受害者或放疗患者可能出现骨髓抑制。低剂量长期接触如放射科医务人员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辐射会干扰细胞分裂周期,导致造血前体细胞凋亡。骨髓对辐射敏感度是淋巴细胞的10倍以上。
乙型肝炎病毒、EB病毒等可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发自身免疫反应,错误攻击造血细胞。儿童患者中约15%与微小病毒B19感染相关,该病毒特异性侵袭红细胞前体细胞。HIV感染晚期常合并全血细胞减少,病毒可直接感染造血祖细胞。
氯霉素、磺胺类抗生素可能通过线粒体毒性抑制造血,解热镇痛药保泰松可诱发过敏反应损伤骨髓。抗肿瘤药物如烷化剂治疗白血病时可能造成不可逆骨髓损伤,部分抗癫痫药、金制剂等也有相关病例报道。药物相关性再障通常发生在用药后2-3个月。
约70%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过度分泌会抑制造血。胸腺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患者易合并再障,造血微环境中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导致免疫监视失衡。部分病例可检测到抗造血前体细胞抗体。
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需避免接触苯类化学物,新装修房屋应充分通风后入住。职业暴露者建议每半年检查血常规,病毒感染后出现持续乏力需警惕。慎用可能损伤骨髓的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配合护肝治疗。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铁、叶酸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适度有氧运动可改善骨髓微循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反复感染等表现时应及时进行骨髓穿刺检查。
2025-06-13
2025-06-13
2025-06-13
2025-06-13
2025-06-13
2025-06-13
2025-06-13
2025-06-13
2025-06-13
202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