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可通过抗感染治疗、凝血因子补充、抗凝药物调节、血小板输注、原发病控制等方式治疗。感染导致凝血紊乱主要与病原体毒素、炎症介质释放、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凝血因子消耗等因素有关。
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阿奇霉素,或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有效控制感染可减少炎症因子对凝血系统的持续刺激,避免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治疗前需进行血培养、药敏试验等检查明确致病菌。
对于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或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的患者,可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或凝血酶原复合物。严重出血时需维持纤维蛋白原>1.0g/L,凝血因子Ⅷ活性>30%。
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在抗感染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对于脓毒症相关凝血病,需监测D-二聚体、血小板动态变化,肝素用量需根据抗Xa因子活性调整。
血小板计数<20×10⁹/L或活动性出血时需输注机采血小板。输注后需监测血小板计数增量,注意预防输血反应。合并脾功能亢进者需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处理感染灶如脓肿引流、感染导管拔除等。严重脓毒症需进行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综合治疗。控制全身炎症反应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凝血因子异常消耗。
感染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外伤,饮食选择高蛋白、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西兰花等深色蔬菜,限制高脂食物。恢复期逐步增加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定期复查凝血四项、D-二聚体等指标。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异常表现时需及时复诊,避免擅自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老年患者及慢性肝病患者需加强凝血功能监测。
2025-05-30
2025-05-30
2025-05-30
2025-05-30
2025-05-30
2025-05-30
2025-05-30
2025-05-30
2025-05-30
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