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7%-8%,一般男性约为5-6公斤,女性约为4-5公斤。实际血量受体重基数、体液平衡、造血功能、高原适应、妊娠状态等因素影响。
血量与体重呈正相关关系,体重每增加1公斤,血量约增加70-80毫升。临床常用公式计算:男性血量=体重kg×75ml/kg,女性血量=体重kg×65ml/kg。例如60公斤男性约有4.5升血液,50公斤女性约有3.25升血液。
脱水会导致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10%时可出现口渴、尿量减少;过量饮水或输液可能稀释血液,但机体通过肾脏调节可在24小时内恢复平衡。剧烈运动后血浆量可暂时减少15%,需及时补充电解质。
骨髓每天生成约2000亿个血细胞维持动态平衡。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降低,但血容量可能正常;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容量可超正常值50%,血液粘稠度显著增高。
高原居民血红蛋白浓度比平原居民高20%-30%,但总血容量相近。短期高原暴露会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2-3周后红细胞数量增加,返回平原后需2-3个月逐步恢复。
孕妇血容量在妊娠32-34周达峰值,比孕前增加40%-50%,约增加1.5-2升血液。这种生理性血液稀释可降低血液粘稠度,但血红蛋白低于110g/L时需考虑妊娠贫血。
保持正常血容量需均衡摄入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食物,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规律有氧运动可增强骨髓造血功能,但马拉松等极限运动后应及时补充含钠钾饮品。献血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每日饮水2000-2500毫升有助于血容量恢复。老年人需定期检测血常规,警惕慢性贫血导致的代偿性血容量增加。
2011-10-11
2011-10-11
2011-10-11
2011-10-11
2011-10-11
2011-10-11
2011-10-11
2011-10-11
2011-10-11
20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