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时间测定主要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对出血性疾病诊断、抗凝治疗监测及手术风险评估有重要价值。凝血时间异常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障碍、抗凝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
凝血时间延长常见于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可能出现自发性出血或外伤后止血困难。维生素K缺乏会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肝硬化患者因肝脏合成功能下降也可能出现凝血时间延长。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的使用会直接干扰凝血过程,需定期监测凝血时间调整剂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表现为凝血时间显著延长伴随多器官出血。
凝血时间缩短多见于高凝状态,如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浓缩,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口服避孕药会升高凝血因子浓度,长期卧床者血流缓慢也易形成血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凝血时间缩短提示血栓风险增加,需加强抗凝治疗。妊娠期生理性高凝状态可能导致静脉血栓形成,需结合D-二聚体等指标综合判断。
手术前常规检测凝血时间可评估出血风险,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需维持特定凝血时间范围。采血时应规范操作避免组织液混入影响结果,不同检测方法参考值存在差异。发现异常结果需结合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综合分析,必要时进行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建议检测前避免剧烈运动和脂肪饮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告知医生用药情况。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