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抗病毒治疗前通常需要检查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乙肝两对半、肝脏超声和肝纤维化扫描等项目。乙肝病毒DNA定量是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核心指标,当病毒载量超过一定数值且伴有肝功能异常时,通常建议启动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能直接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数值越高说明病毒复制越活跃。若检测结果显示病毒载量持续较高,同时伴随转氨酶升高,往往提示肝脏存在炎症损伤,此时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肝功能检查中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指标异常,通常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是评估治疗时机的重要依据。乙肝两对半检查可明确感染状态,区分大三阳、小三阳等不同阶段,其中e抗原阳性者病毒复制通常更活跃。肝脏超声检查能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变化,发现早期肝硬化迹象。肝纤维化扫描则通过无创方式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纤维化达到一定阶段时即使转氨酶正常也可能需要治疗。
除常规检查外,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甲胎蛋白检测筛查肝癌,或肝穿刺活检明确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对于有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患者,还需在治疗前评估肾功能、血常规等基础指标,为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上述项目,监测病毒学应答和药物安全性,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乙肝患者日常应注意避免饮酒和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食用霉变食物。定期复查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中断治疗。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