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巨细胞病毒通常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感染源主要有胎盘传播、产道分泌物、母乳喂养、唾液或尿液接触等途径。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可能出现黄疸、肝脾肿大、听力损伤等症状。

孕期母体原发性感染或病毒再激活时,巨细胞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妊娠早期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发育畸形,中晚期感染多引起器官功能损伤。孕妇血清学筛查和羊水PCR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孕期发现活动性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评估胎儿风险。
分娩过程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宫颈分泌物是常见传播途径。病毒存在于生殖道分泌物中,新生儿经阴道分娩时可能通过黏膜破损处感染。剖宫产可降低传播概率,但无法完全避免。对确诊活动性感染的孕妇,医生会根据孕周和胎儿情况制定个体化分娩方案。
母乳中含有活病毒的母亲,通过哺乳可能造成新生儿感染。母乳中病毒载量在产后2-3个月达到高峰,巴氏消毒法可有效灭活病毒。对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建议经病毒学检测后再决定喂养方式,必要时采用冷冻-解冻处理或配方奶替代。

家庭成员或护理人员携带病毒时,通过亲吻、共用餐具等方式可能传播病毒。成人唾液中的病毒可经婴儿口腔黏膜或眼结膜侵入,建议避免直接嘴对嘴喂食。照料婴儿前需彻底洗手,患病期成人应佩戴口罩并避免密切接触。
病毒可长期存在于感染者尿液中,更换尿布时不规范操作可能造成接触传播。处理婴儿排泄物后需用肥皂水洗手,被污染的衣物应单独清洗消毒。托育机构需严格执行环境消毒制度,玩具、餐具等物品应定期煮沸处理。

预防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需从孕前筛查开始,孕期避免接触儿童分泌物,新生儿用品单独消毒处理。确诊感染的婴儿应定期监测听力、视力及神经系统发育,出现喂养困难、异常哭闹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哺乳期母亲可补充赖氨酸、维生素C等营养素帮助抑制病毒复制,婴儿居住环境保持通风干燥。
2021-12-01
2021-12-01
2021-12-01
2021-12-01
2021-12-01
2021-12-01
2021-12-01
2021-12-01
2021-11-30
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