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黄体功能的激素主要是孕酮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由黄体细胞分泌,对子宫内膜转化和胚胎着床至关重要;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则由胎盘分泌,妊娠早期可刺激黄体持续分泌孕酮。
孕酮是维持黄体功能的核心激素,在月经周期黄体期由卵巢黄体细胞合成。其作用包括促进子宫内膜增厚、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降低母体免疫排斥反应等。若卵子未受精,黄体逐渐退化导致孕酮水平下降,引发月经来潮。若成功妊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会与黄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延长黄体寿命并增强其分泌功能。这一过程可持续至妊娠8-10周,直至胎盘完全形成并接替孕酮分泌功能。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受精卵着床后由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其α亚基与促黄体生成素结构相似,能模拟促黄体生成素的作用维持黄体功能。该激素水平在妊娠早期每48小时翻倍增长,临床常通过检测其浓度判断妊娠状态及胚胎发育情况。当黄体功能不足时,可能出现孕酮分泌量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等问题,需通过外源性孕酮补充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进行干预。
备孕或妊娠早期女性应定期监测孕酮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避免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影响激素分泌。饮食可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E的坚果、植物油等食物,有助于支持黄体功能。若出现异常阴道流血或腹痛,需及时就医评估黄体功能状态。
2011-07-28
2011-07-28
2011-07-28
2011-07-28
2011-07-28
2011-07-28
2011-07-28
2011-07-28
2011-07-28
201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