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功能障碍,常见于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药物使用、肝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需结合具体病因干预。
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VIII、IX、XI缺乏会导致APTT延长。血友病A/B患者需定期输注凝血因子浓缩物,如重组因子VIII、凝血酶原复合物。获得性缺乏需治疗原发病,如维生素K缺乏者补充维生素K注射液10mg/次。
肝素或华法林使用会显著延长APTT。肝素过量可用鱼精蛋白中和1mg中和100U肝素,华法林过量则需口服维生素K12.5-5mg。治疗期间需监测APTT值,肝素治疗目标通常为正常值的1.5-2.5倍。
肝硬化患者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治疗需针对肝病本身,如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纠正急性出血。严重病例可能需肝移植评估。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会产生凝血抑制物。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1mg/kg/d、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可降低抗体滴度。严重出血时需血浆置换联合静脉免疫球蛋白0.4g/kg/d。
DIC早期APTT延长伴随血小板减少。治疗需处理原发感染/创伤,补充凝血因子冷沉淀10U/次和血小板。抗凝治疗争议较大,低分子肝素需个体化使用。
APTT延长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动物肝脏。术后或出血风险高者需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佩戴医疗警示手环。老年患者使用抗凝药时需定期检查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体征,调整药物剂量需严格遵循凝血指标。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