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检测可筛查出血性疾病、血栓风险及肝功能异常,主要反映凝血功能状态,用于诊断血友病、DIC、肝硬化等疾病。
凝血酶时间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典型表现为关节腔反复出血。确诊需结合凝血因子活性检测,治疗采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如输注重组凝血因子VIII血友病A、凝血因子IX血友病B,或使用艾美赛珠单抗等非因子类药物预防出血。
凝血酶时间异常伴随血小板骤降和纤维蛋白原减少,常见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需紧急处理原发病,同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障碍,重症患者需肝素抗凝治疗。
肝硬化患者因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治疗需针对肝病病因,如乙肝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酒精性肝病需戒酒并补充维生素K,晚期考虑肝移植。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由维生素K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引起,常见于新生儿或长期抗生素使用者。治疗采用维生素K1肌肉注射,成人剂量10mg/日,新生儿0.5-1mg单次给药。
华法林治疗者需定期检测INR值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目标值通常为2-3。过量出血时可用维生素K拮抗,严重出血需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
凝血功能异常者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出血,增加富含维生素K食物如菠菜、西兰花摄入。长期抗凝治疗患者应定期监测凝血指标,避免与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药物联用。出现不明原因瘀斑或出血倾向时应及时就医复查凝血功能。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