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压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渗透压大小主要受溶质粒子数量、溶质种类、温度、溶剂性质及半透膜特性等因素影响。
渗透压与单位体积内溶质粒子数成正比。当葡萄糖、氯化钠等非电解质或电解质溶质浓度增加时,溶液中有效粒子总数上升,导致水分子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迁移的驱动力增强。例如1mol/L葡萄糖溶液与0.5mol/L葡萄糖溶液相比,前者产生的渗透压是后者的两倍。
电解质溶质产生的渗透压高于相同浓度的非电解质。氯化钠在水中解离为钠离子和氯离子,1mol/LNaCl溶液实际产生约2倍于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而氯化钙等能解离出三个离子的电解质,渗透压可达同浓度非电解质的3倍。
根据范托夫定律,绝对温度每升高1K,渗透压增加约0.3%。37℃人体环境下的渗透压比25℃实验室条件下高4%-5%。高温环境可能通过加速分子运动增强渗透效应,但实际临床中温度波动对生物体液渗透压影响有限。
不同溶剂分子间作用力影响渗透压表现。水作为生物体主要溶剂,其氢键网络会使小分子溶质产生更强的渗透效应。相同浓度下,水溶液渗透压通常高于有机溶剂体系,这也是医用等渗溶液需精确控制浓度的原因。
实际渗透压还取决于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对尿素等小分子通透性较高,这类溶质产生的实际渗透压低于理论值。而白蛋白等大分子被完全阻隔时,会完全转化为有效渗透压,这是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来源。
维持正常渗透压对机体水平衡至关重要。日常需保证每日1500-2000ml水分摄入,运动后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肾功能异常者应定期检测血钠、血糖等指标,避免高渗或低渗状态。烹饪时控制食盐用量,高血压患者推荐使用低钠盐。体检中渗透压检测通常包含在电解质全套或肾功能检查项目中,空腹采血前8小时需禁食禁水以保证结果准确。
2021-09-07
2021-09-07
2021-09-07
2021-09-07
2021-09-07
2021-09-07
2021-09-07
2021-09-07
2021-09-07
202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