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复禾首页 > 体检 > 医疗动态 > 正文

疫情期间吃什么好?防控疫情应如何注意饮食问题

发布时间: 2021-08-10 15:21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疫情期间,不仅要注意勤洗手、勤消毒、不出门,还要注意饮食,因为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靠唾沫传播的,若饮食不注意,很容易感染上,那疫情期间吃什么好?应注意哪些?

疫情期间吃什么好?防控疫情应如何注意饮食问题

一、疫情期间吃什么好?应注意哪些?

1、普通型或康复期患者的营养膳食

(1)能量要充足,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包括大米、面粉、杂粮等;保证充足蛋白质,主要摄入优质蛋白质类食物(每天150-200克),如瘦肉、鱼、虾、蛋、大豆等,尽量保证每天一个鸡蛋,300克的奶及奶制品(酸奶能提供肠道益生菌,可多选);通过多种烹调植物油增加必需脂肪酸的摄入,特别是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总脂肪供能比达到膳食总能量的25-30%。

(2)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每天500克以上,水果每天200-350克,多选深色蔬果。

(3)保证充足饮水量。每天1500-2000毫升,多次少量,主要饮白开水或淡茶水。饭前饭后菜汤、鱼汤、鸡汤等也是不错选择。

(4)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5)食欲较差进食不足者、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营养强化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或营养素补充剂,适量补充蛋白质以及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

(6)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量身体活动,身体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适当增加日照时间。

2、重症型患者的营养治疗。

重症型患者常伴有食欲下降,进食不足,使原本较弱的抵抗力更加雪上加霜,要重视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为此提出序贯营养支持治疗原则:

疫情期间吃什么好?防控疫情应如何注意饮食问题

(1)少量多餐,每日6-7次利于吞咽和消化的流质食物,以蛋、大豆及其制品、奶及其制品、果汁、蔬菜汁、米粉等食材为主,注意补充足量优质蛋白质。病情逐渐缓解的过程中,可摄入半流质状态、易于咀嚼和消化的食物,随病情好转逐步向普通膳食过渡。

(2)如食物未能达到营养需求,可在医生或者临床营养师指导下,正确使用肠内营养制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对于危重症型患者无法正常经口进食,可放置鼻胃管或鼻空肠管,应用重力滴注或肠内营养输注泵泵入营养液。

(3)在食物和肠内营养不足或者不能的情况下,对于严重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需采用肠外营养以保持基本营养需求。在早期阶段可以达到营养摄入量的60%-80%,病情减轻后再逐步补充能量及营养素达到全量。

(4)患者营养方案应该根据机体总体情况、出入量、肝肾功能以及糖脂代谢情况而制定。

3、一线工作者营养膳食指导

根据平衡膳食原则,一线工作者的营养膳食要做到。

(1)保证每天足够的能量摄入。建议男性能量摄入2400-2700千卡/天、女性2100-2300千卡/天。

(2)保证每天摄入优质蛋白质,如蛋类、奶类、畜禽肉类、鱼虾类、大豆类等。

(3)饮食宜清淡,忌油腻,可用天然香料等进行调味以增加医护人员的食欲。

(4)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的食物,合理搭配米面、蔬菜、水果等,多选择油菜、菠菜、芹菜、紫甘蓝、胡萝卜、西红柿及橙橘类、苹果、猕猴桃等深色蔬果,菇类、木耳、海带等菌藻类食物。

疫情期间吃什么好?防控疫情应如何注意饮食问题

(5)尽可能每日饮水量达到1500-2000毫升。

(6)工作忙碌、普通膳食摄入不足时,可补充性使用肠内营养制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奶粉、营养素补充剂,每日额外口服营养补充能量400-600千卡,保证营养需求。

(7)采用分餐制就餐,同时避免相互混合用餐,降低就餐过程的感染风险。

(8)医院分管领导、营养科、膳食管理科等,应因地制宜、及时根据一线工作人员身体状况,合理设计膳食,做好营养保障。

4、一般人群防控用营养膳食指导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每天的膳食应有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注意选择全谷类、杂豆类和薯类。

(2)多吃蔬果、奶类、大豆。做到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多选深色蔬果,不以果汁代替鲜果。吃各种各样的奶及其制品,特别是酸奶,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克。经常吃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3)适量吃鱼、禽、蛋、瘦肉。鱼、禽、蛋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

(4)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清淡饮食,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成人如饮酒,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5)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在家也要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食不过量,不暴饮暴食,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6)杜绝浪费,兴新食尚。珍惜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和使用公筷、公勺。选择新鲜、安全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

二、疫情期间煮菜应注意什么?

1、肉蛋禽和水产品等食物需彻底煮熟,剩菜剩饭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疫情期间尽量不制作凉拌菜。

2、做好的食物尽快食用,若不能及时食用,熟食在室温下存放时间不超过2小时,并保持其中心温度维持在70摄氏度。

3、加工过程中应使用两套刀具、砧板、盛放容器等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4、勤洗手。烹饪前、烹饪过程中接触不洁物品及便后、烹饪完后等均要用流动水、洗手液(肥皂)充分洗手。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看病要趁早,不等待 不排队,全国知名专家 在线挂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复禾健康,求医更省时更省心

相关推荐

疫情期间如何防控
疫情期间如何防控
天津市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丁爱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还没有结束,对于每天单位、家庭两点一线的上班族来说,我们该如何做好防护呢?这里的家庭防护知识不仅适用于上班族,对于宅家族、日常需要开车出行的朋友也同样适用哦!(一)保持健康居家环境1.居室应保持常态通风,至少要保证每日通风2...[详细]
发布于 2022-12-20

最新推荐

清明踏青后必吃这5种黑色食物!防病强免疫,第3种家家厨房都有
清明踏青后必吃这5种黑色食物!防病强免疫,第3种家家厨房都有
刚踏青回来,是不是感觉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但你知道吗,春季阳气升发,正是身体需要"补黑"的时候!古人云"春食黑,病不沾",今天就来揭秘5种藏在身边的黑色宝藏食材,尤其第3种,你家厨房肯定有!...[详细]
2025-04-03 07:52
清明踏青别忘养生!这5种时令菜护肝健脾,随手一拌超解腻
清明踏青别忘养生!这5种时令菜护肝健脾,随手一拌超解腻
春风拂面,正是踏青好时节!但你知道吗?清明前后不仅是赏花的好时候,更是调理身体的黄金期。最近门诊里不少年轻人都在抱怨:春困乏力、胃口不佳,还有些人总感觉肝火旺。别急,今天给大家推荐5种当季"养生明星",简单拌一拌就能吃,比保温杯里泡枸杞管用...[详细]
2025-04-03 07:47
清明踏青必看!这5个健康隐患90%的人都忽略了,第3个最要命!
清明踏青必看!这5个健康隐患90%的人都忽略了,第3个最要命!
"说好的踏青放松,怎么回家就腰酸背痛还过敏了?"每年清明小长假后,总有不少人带着这样的困惑走进医院。春光明媚固然令人向往,但隐藏在美景背后的健康隐患,往往被我们选择性忽视。...[详细]
2025-04-03 07:37
清明养生必看!你是金木水火土哪种体质?对症调理效果翻倍
清明养生必看!你是金木水火土哪种体质?对症调理效果翻倍
春天一到,朋友圈里全是"养生达人"在晒各种滋补汤水,但为什么有人喝了神清气爽,有人却越补越上火?原来养生也要"看人下菜碟"!今天咱们就来玩个中医版"霍格沃茨分院仪式",测测你到底是金木水火土哪种体质,学会这些调理妙招,让你这个春天养生效果直...[详细]
2025-04-03 07:32
前列腺结核检查什么?前列腺结核必做的3个检查项目
前列腺结核检查什么?前列腺结核必做的3个检查项目
早期前列腺结核常无症状,有时出现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表现为会阴部不适和下坠感,下腰痛,肛门和睾丸疼痛,大便时痛,痛向髋部放射,症状逐渐加重。尿液可混浊,尿道内有少量分泌物。那么前列腺结核检查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前列腺结核检查哪几个项目...[详细]
2023-10-26 15:24
新冠肺炎初期为什么没有咳嗽症状 感染了新冠肺炎怎么办?
新冠肺炎初期为什么没有咳嗽症状 感染了新冠肺炎怎么办?
很多人都知道新冠肺炎传播速度惊人,在如此恐怖的新冠肺炎中,新冠病毒在空气中存活多长时间?得了新冠肺炎怎么办?引起肺炎的病菌在空气中存活多长时间?一般有些病原菌在空气中存活的时间比较短,有些在空气中存活的时间比较长,可以长达数天。。在临床上肺...[详细]
2022-02-24 15:57
新冠肺炎症都状有哪些 发热咳嗽非新冠肺炎唯一首发症状
新冠肺炎症都状有哪些 发热咳嗽非新冠肺炎唯一首发症状
目前新冠肺炎已经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恐慌,因为新冠肺炎的很多症状和感冒发烧的症状是比较相似的,很多人分不清楚自己是不是患了新冠肺炎,一时难以区分,那么新冠肺炎的症状有哪些?新冠肺炎怎么确诊?新冠肺炎的症状有哪些?一般来说年轻人、无慢性疾病的患者...[详细]
2022-02-24 15:57
热门推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