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TT延长超过正常值10秒以上通常具有临床意义,可能提示凝血功能障碍、抗凝药物影响或遗传性疾病。主要关联因素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异常、肝素治疗、维生素K缺乏、血友病及狼疮抗凝物阳性。
内源性凝血途径中Ⅷ、Ⅸ、Ⅺ因子活性降低可直接导致APTT延长。血友病A/B患者因子水平低于30%时,APTT多延长15-40秒,伴随自发性关节出血症状。获得性因子缺乏常见于严重肝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
普通肝素可使APTT延长1.5-2.5倍,需结合抗Xa活性监测调整剂量。直接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也可能轻度延长APTT,但非线性关系使其不能作为疗效判断标准。
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Ⅸ、Ⅹ合成障碍时,APTT与PT同时延长。多见于长期禁食、胆道梗阻患者,伴随皮肤瘀斑或消化道出血,补充维生素K后24小时内可改善。
狼疮抗凝物通过结合磷脂-蛋白复合物延长APTT,可见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此类患者虽有实验室凝血时间延长,但实际表现为血栓倾向而非出血,需结合抗β2糖蛋白抗体等检测确诊。
采血时抗凝剂比例不当、标本溶血或储存超时可能造成假性APTT延长。静脉穿刺困难导致组织液混入会激活外源途径,使结果缩短掩盖真实情况,需规范采血流程复测确认。
发现APTT异常延长需结合出血史、用药史及其他凝血指标综合判断。无症状者建议复查后行混合试验,区分因子缺乏或抑制物存在。日常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出血风险较高时可补充冷沉淀或新鲜冰冻血浆。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对长期抗凝治疗患者尤为重要,同时注意观察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早期出血征象。
2011-10-21
2011-10-20
2011-10-20
2011-10-20
2011-10-20
2011-10-20
2011-10-20
2011-10-20
2011-10-20
201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