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时间长可能由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抗凝药物使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素引起。
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这类疾病通常自幼发病,表现为轻微外伤后长时间出血不止,关节腔或肌肉内反复出血。确诊需通过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和基因检测。
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必要物质。长期禁食、胆道梗阻、慢性腹泻或广谱抗生素使用会影响维生素K吸收。新生儿因肠道菌群未建立也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
肝硬化、重症肝炎等肝脏病变会降低凝血因子合成能力。肝脏同时负责清除活化凝血因子,肝功能衰竭时可能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类患者常伴随黄疸、腹水等肝功能异常表现。
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发挥抗凝作用,过量使用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直接抑制凝血酶或Xa因子,同样可能引起凝血时间延长。
严重感染、恶性肿瘤、产科急症等会激活全身凝血系统,大量消耗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该病表现为广泛出血倾向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实验室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升高。
发现凝血时间延长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富含维生素K食物如菠菜、动物肝脏的摄入需遵医嘱。建议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必要时进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对于服用抗凝药物者,需严格遵循用药方案并观察出血征兆,出现异常出血应及时就医评估。
2011-10-19
2011-10-19
2011-10-19
2011-10-19
2011-10-18
2011-10-18
2011-10-18
2011-10-18
2011-10-18
2011-10-18